此时小小地虐个心,以后宋状元包办他们婚事的时候,两人再从误会对方背叛、新婚礼堂上见面认出对方,互相伤害,到宋状元(和师兄)帮他们解除误会,两人感情更加深厚……
很好,大郑版《情深深雨濛濛》预定了。
赵悦书死活不愿意跟李少笙来这么一场互相怨怼的戏,只肯怨而不恨,自哀自怜。宋时想起他当初拿着手帕到自己面前哭诉跟男朋友情路如何艰难的情形,也觉着他不是那个见了李少笙还能端起冷酷霸总架子的硬气人,只好从了他。
一个李少笙被人送回家里望眼欲穿,一个赵悦书被关在房里泪眼婆娑……
他忽然觉着这形象很像他前世看过的评剧《花为媒》里的一位主角,因印象过于深刻,令他忍不住叫起邓先生,请他千万在赵书生的曲子里添进这段经典唱词——
“水平波静风浪起,浪卷银河万丈长,长空万里降下无情棒,无情棒打散好鸳鸯。”
李月娥这段深闺幽怨之感情,跟他印象中的赵书生真是完美契合了!后来敢于抄家伙打上衙门抢亲,带着男朋友千里私奔进京的勇气,也很像这位敢跟表弟私订终身,还在人家婚礼当天穿上婚服抢亲的李小姐。
啧啧,他要不是亲眼见过李大佬女装,都得以为赵书生才是小受呢。
邓秀才听了他的词便道:“词虽曲尽悲伤幽咽之意,只是有些俗俚,又不入律,不合写进曲子里吧?若作宾白倒是无错。”
作宾白倒有些可惜了。他记忆里这段词唱起来特别好听,只是穿越来时间太久,自己再唱出来也肯定会跑调,更别说复原成能演奏的曲子了。
他有些可惜地放下这曲,一幕幕地帮他们定好了剧情、节奏,然后提出了最要紧的问题——他要给自家师兄弟们撕唱段了!
“一套曲子只由一个人从头唱到尾,既考唱功,又耗体力、伤嗓子,故而杂剧难排难演。我的意思是将南戏优长处引进北曲——”
比如把大主角戏改成一幕中数人分唱曲词,给配角们加加戏份。甚至可以几个分唱一支曲子,以唱词对答,比一个人独唱整套的更紧凑,节奏也更快些。
邓书生皱着眉头为难道:“北曲南戏自来泾渭分明,如何能混唱?曲调口音都不同,若不是深通南北音韵之人,不小心便会有出律的字眼儿……”
赵书生拊掌道:“不是这般说话!我便知宋兄指点的,从来都高人一筹,不然怎么来的《白毛仙姑传》?”
方才宋时随口说的那几句词虽然不够整丽,却是直道尽了他当时万念俱灰的心情。
可不是“长空万里降下无情棒”,打得他跟少笙这对好鸳鸯险些离分?
毕竟宋时与他交情深厚,最懂得他们夫妇的深情,改戏也都为了他二人的故事流传得更广。邓先生只是怕难,他却不能怕,哪怕更苦熬些日子写戏词,多给邓先生添些银子,也一定得做到最好。
他闭了闭眼,坚定地劝道:“邓先生且休顾虑,我家在福建,南戏、诸宫调都在那边盛行,若说南方官话的入声音韵,我也颇懂得些个。邓先生又是北人,精通北曲,咱们两人合作修改也不为难。”
宋时本意倒没想让他们将两曲合璧,只让他们引进一下南戏人人都可以分到唱段的表演形式。不过赵书生才是制片人兼投资人,他立意要往高难度上改,也没甚好阻拦的。
宋时便也点了头,加上自己多人分唱一套甚或一支曲子的意见。
为了掩饰自己争番位的私心,他把两位男主的戏份先推出来分析道:“如我方才随口说的那几句词,其实一套词共合了两人的心情,便可在台上用帘子隔开,分搭出两片场景。你二人一个在旧屋中悲伤自怜,一个在兰室里幽思寄情,两人在台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共念或共唱出一套曲词,岂不更显得同心相连?”
舞台上虽然转不了镜头,但是可以像室内情景喜剧一样,一个台上搭两个景,两人隔空互动,让观众脑内切换镜头嘛。
赵、邓二人随着他的话想象台上情形,却因从没有过这样的演法,心中一时想不大清楚。宋时便取了纸笔来,按着记忆中京剧舞台的布置方式略画了几笔——
也不必布置得多精细,只用不同花色的布做桌椅套,按贫富在桌上摆布蜡灯、油灯、文具之类即可将两个场景区分开。
剩下的要靠专业的、程式化的表演来表现。
第100章
讲到表演,两位制作人、编剧都懂得欣赏,却不像后世那些票友一样,上手就能唱能演。
宋时跟他们谈度曲填词,二人都能侃侃而谈,比他还熟练;但讲到手眼身法步,就只知道些做熟的套路,更高级的表演技巧理论就得靠他这个六百年后穿越者了。
这出戏不光是赵李二人的定情作,更是他这个隐形大男主的扬名作,必须得做好做精!
为此他甚至不惜在晋江花了整整十五块钱,买下了一篇讲解戏剧表演程式的论文。幸亏前些日子投的一篇《古代僧人休闲活动状况》的科普短文过稿,给他赚了三十,打开晋江网便先有消息通知报喜,不然凭空出这么一笔钱,他总得心疼得一顿饭吃不好的。
说到吃饭,此时也的确是该吃饭了。
赵书生他们来的早,不必招呼,家里的厨子就已做了待客的菜。有福建风味的扣肉、蒸鱼,京里常吃的蒸的酱鸡、炒鸡块、干炸肉圆、汤肉圆作嘎饭,外添一大盘应时的酥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