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唐军战无不胜,白岩城就有了投诚的意思,可是见到乌骨城派兵支援便开始反悔,而今又见援军大败,投降再一次被抬上了日程,这般反复无常的态度自然是惹怒了很多人,李绩尤为的反对接受白岩城的投降。
听说李世民要接受对方投降,李绩很不忿,便带领几十名士兵去找李世民,并且恳请一战“皇上,臣不赞成皇上的决定,我们的士兵们之所以不怕飞矢流石的袭击,不顾生死,是为了什么?得到封赏自然是一部分原因,可是他们更是想要追随皇上扬我大唐之威,如今城池垂手可得,对这等没有信用的小人,为什么要接受他们投降,而辜负士兵们的杀敌决心呢?”
李世民很认真的听着,听后却没有回答,不紧不慢为身边的士兵包扎伤口,又安慰鼓励士兵几句,才转身问身边的李治,“治儿,你对李将军的话有什么意见?也认为朕应该继续攻打白岩城吗?”
李治清楚李世民已经下定了主意要接受白岩城的投诚,当然他也很赞同,毕竟能没有伤亡还是没有的好。挂上浅浅的笑容,历史向着李绩道“儿臣以为将军所言是有道理的。然而对于敌人父皇一向也是很宽容,以德服人,若是攻城必然会与父皇以往的行为相悖,而且攻城就定会有伤亡,父皇爱兵如子又如何会让他们无辜送死,这也是任何人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李将军可知有多少父母妻子在家中等待着他们的归来,可是又有多少人就在他们望眼欲穿的盼望中埋骨他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任何时候生命都是无价的,都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既然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又为何要徒增伤亡呢?”
李世民点点头,李治所说正是他心中所想,看向李绩,“太子说的正是朕所想,放纵士兵杀人,虏其妻小,就是那些人是敌人朕也是实在不忍心,更何况他们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至于将军手下有功的将士,朕向来都是赏罚分明,朕会用国库里的资财封赏他们,这点你可以放心”
李绩虽然是武将,却也不是专横的听不进他人的话的人,两人的一番话让李绩刚刚来时的愤然消失无踪,打消了攻城的打算,心悦诚服的退下。
接收白岩城的事宜也开始,李世民在靠水边设御账接受对方投降,对于突厥李世民很宽容,同样的政策自然也用在了白岩城,对于那里的居民采取安抚的政策,李世民让人赐给他们食物,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赏赐给多少不等的绢帛。其他城镇的士兵驻扎在白岩城的,都予以抚慰,供给粮草,对于他们的去留也不干预,一时间李世民在白岩城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一切接收的事情办妥,白岩城划入了大唐的版图之中,李世民改白岩城为岩州,任命原城主孙代音为岩州刺史治理岩州。
长安,武德殿,从辽东传来一封有一封捷报,李恪每一封都会认真的阅读,并且把这些书信珍藏好。
“殿下,辽东传来的捷报”
接过宫人拿上来的信,李恪一字一字的看着,‘白岩城不战而降,无一伤亡’,从短短的字句中,李恪仿佛能感觉到写字之人当时的模样,他一定是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眸中散发着浓浓的喜悦。
耳畔好像出现了他的声音,向自己诉说着心中的喜悦,盯着熟悉的字迹,李恪久久的不愿移开目光,这些捷报如今是他与李治唯一的联系,也只有从这捷报之中他才能知道李治仍然安好,每次看到时都会松一口气。
自从李治离开后,自己每次像李世民汇报朝中事务的时候都会让人带一封信给他,可是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一样,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如果不是那些捷报,李恪一定以为李治遭遇了什么不测。
儿女情长,以前的自己总会嗤之以鼻,但是如今他也变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之人,对于李治的所为心中竟然也会产生怨念,那个看似温雅的人居然会那么的决绝,比自己还要潇洒,真的忍心不给他只言片语的消息,徒留自己在不安中猜度,
但是李治又怎么会如李恪所想的那般决绝潇洒呢?他不是不思念李恪,如果不是用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李治怀疑自己已经被思念的潮水淹没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李恪,每次收到李恪的信,心中的雀跃是无以言表的,但是在看过信后又进入了无边的想念中,然后又在煎熬中等待着李恪的信。
李治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数着时间过日子,想着什么时候这场仗能够打完,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与李恪相见,想着与李恪的点点滴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长短,在漫长的日子里他终于知道体会什么叫相思,什么叫多日如年,也许只有在相见之时才能将相思之意彻底的消除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不是不想写信给李恪,可是‘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每一次打算提笔,心中纵然有千言万语,再下笔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像任何的词语都不能把他的心情完整的表现出来。也知道李恪一定会有怨言,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落笔。
在李恪接到信之前,李世民已经离开白岩城,继续向前进发。得知李世民进攻后,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高延寿虽然不是一个自大自负的人,但是自己的十五万军队来对付唐军的六万人,自然不会以为唐军会是多大的威胁。
“将军,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