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附录 2  任正非:管理的真相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5) 目录 下一页(2/5)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dmbook.cc/43167/21.html

,因为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包括小时候很贫穷,我也认为自己很快乐,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富裕是什么样的。直到40多岁以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好吃的法国菜。我小时候生长在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边缘小镇(镇宁县),在小镇读了小学和中学,随父亲工作变动,到了一个很小的城市(都匀市)读中学,然后考上大学。我父母分别是中、小学教师,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宽松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我的教育上付出得非常多。我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回声报》/k:希望您接着往下说。任:我考上大学后,学的是建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电子方面是自学的,改行了。《回声报》/k:后来我们知道您从军了一段时间,有人说您那段时间做的是工程方面的工作,也有人说是密码方面的工作,有人说是军官,也有人说不是军官。任:大学毕业后我是当兵了,当的是建筑兵。当然是军官,不是士兵。在中国“当兵”这个说法是指行业,而不是职位。我当兵的第一个工程就是你们法国公司的工程。那时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向中国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在中国的东北辽阳市。我在那里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然后才离开。我跟法国很有缘分,第一个工程就是法国的。我从事的是石油裂解开始的油头八个装置的自动控制工作。当时有400或600多个法国专家在现场指导工作,他们教了我化工自动控制。因为当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漂亮。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服装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材料,而不是做衣服了。(记者:丝绸更好。)丝绸很贵啊,那就更不可能了。那时候中国人的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所以为什么那个时期以化纤为主,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像现在法国奢侈品对中国的出口,在那时候连印象都没有,因为30年前中国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温饱。《回声报》/k:当时您已经想到要创业了吗?因为创建一个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到的。任:没有。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裁减军队,要裁减非战斗部队,比如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我们就脱下军装了。《世界报》/pande:你创建华为时,政府是否鼓励你们创业?任:我们脱下军装以后就要走向社会。其实那时我们很缺乏生活能力,因为不熟悉市场经济。中国当时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我们这种人在社会上,既不懂技术,又不懂商业交易,生存很困难,很边缘化。我转业在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工作,这个公司主要是盖房子的。(记者:哪一年?)1982到1983年,那时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不属于石油系统,隶属深圳市政府。深圳想给南海石油多盖些房子,赚它的钱。我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管理方法,没有干好,人家也不要我了,我只好辞职找工作。《世界报》/pande:为什么走上电信这一行?任:如果我去卖水果,你也会问我为什么去卖水果。但是如果我聪明的话,不走上电信,也许对我的人生意义会更大。如果我去养猪的话,现在可能是中国的养猪大王了。猪很听话,猪的进步很慢,电信的进步速度太快,我实在累得跑不动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产,我们没有什么退路,只能坚持到现在。我根本跟不上电信发展的速度。那时就是错误地以为电信产业大,好干,就糊里糊涂地进入电信了。进去后才知道电信最难干,它的产品太标准了,对小公司是一种残酷。但是我们退不出来了,因为开业后一点钱都没有了。退出来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怎么生活,怎么养家。退出来,再去养猪的话,没钱买小猪,没钱买猪饲料。因此也不可能改行了,只好硬着头皮在电信行业前行。《回声报》/david?barroux:您是指开始很不顺利?后面才好些?任:应该是无知,我以为电信市场那么大,我做一点点养活我就行了。进来才知道电信不是小公司能干的,标准太高了,进步太快了。要活下来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去了。那时应该说和我们同样傻走上电信行业的公司有几千家、上万家,也许他们早认识到他们的傻,所以转到别的行业成功了。因为不认识他们,我说不清他们的故事。《世界报》/pande:当时中国政府是否有鼓励计划,鼓励人们在电信领域投资?任:我们那时是因为傻继续走下来了,越往前走公司越少,越走越孤单。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上千万“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无法就业,政府那时鼓励大家去卖大碗茶、卖馒头等过生活。这些人那时叫个体户,做得很成功的就叫万元户。万元户的概念就是一年能挣1000欧元,在那个时候可能是大明星了,政府渴望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问题。我也就是个成功的个体户。有些成功的个体户开始雇工,成为雇主,那时有法律规定雇工不得超过八个。中国的市场化,私有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磕磕碰碰开端的。不可想象今天可以有十几万的雇工。中国那时还没有想到在高科技产业产生突破,高科技在那个时候

第二十章 附录 2(2/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