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凡的大脑中,某个课题翻开一页,记录下这一切。
说完话,吴浩凡在桌上的仪器中又取个水槽出来。
从橡皮塞中连出来的导管很长,中间用乳胶管连接起来方便活动,另外头是个直角弯头,吴浩凡就把直角弯头放在水槽中。
“小飞,去装点水过来。”他对刘飞利指指墙边的水箱,里面装满了老井口里打来的井水。
三个人看着吴浩凡连接好这套简单的装置已经头晕眼花了,甚至有很多要点根本没注意到,这比叫他们去砍人的难度高多了。
刘飞利则趁机晃晃有点发晕的头脑,跑过去打来一瓢水过来,倒进台子上的四方水槽。
吴浩凡拔开酒精灯的帽子,“酒精灯燃烧无烟雾,火焰比较稳定,温度最高可达上千度,所以常用于实验室加热材料使用。”
“酒精灯有三层火焰,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高锰酸钾。”
吴浩凡将酒精灯点着后,一股小火苗轰地升起,火焰虽小却十分稳定无抖动,火焰最外层是明亮的橘黄色,依次内里变成青蓝色和近乎透明无色,三个人点点头,看到现在,这个酒精灯是最容易理解的。
把酒精灯移到试管下面,橘黄色的火苗舔上试管尾端,开始灼烧里面的高锰酸钾。
稍过了会,试管底部的高锰酸钾还没什么变化,被吴浩凡丢在水槽中的直角弯头的导管却有了动静。
只见细长的导管口冒出一个气泡,慢慢浮上水面,有第一个气泡就有第二个,陆续生成的气泡越来越多。
“这时就可以用集气瓶收集氧气了。”
吴浩凡将集气瓶放入水槽注满水,倒立过来,再将导管挪到集气瓶的瓶口。
倒置过来集气瓶底出现空隙,那是原本注满的水被气泡挤了出去,到最后,连瓶口都开始往外冒大气泡。
“好了,这瓶子里面装的就是纯氧了。”吴浩凡说完用一块小小的四方形毛玻璃盖住瓶口,把集气瓶从水槽里拿出来,重新倒回来放在桌子上。
最后,他用酒精灯帽子直接盖上酒精灯,把火焰熄灭,抬头扫了眼三个人,“这个方法就是排水集气法。”
“今天你们要学的就是这个最简易的实验,高锰酸钾制氧。”
“现在,三个人分开站,十分钟时间,给你们思考刚才的过程,十分钟后,口头考试。”
“啊?”
“考试,考试?”
“考什么试?”
可怜三只混混小学毕业后就没拿过笔写过字,考试这么陌生的词语已经十几年没听过,乍一听考试都慌神了。
吴浩凡这下没理会他们,只在自己的科技树中修正资料。
刚才的实验操作还是第一次在现实中操作,虽然脑海中模拟过很多遍,但是在细微处有很多数据需要修正。
实际操作下来才会发现跟书面上的资料有很大差别,都是理论不会涉及到的复杂额外因素,吴浩凡慢慢体会这两者的区别。
吴浩凡把这些资料也记录下来,这有助于误差数据的建立,因为每次实验环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环境相同,实验材料状态有些微差异都会造成结果偏差。
不过也只有吴浩凡这样变态的大脑才能把额外因素都计算进去。
吴浩凡松开夹具,翻动试管,仔细观察受热后的高锰酸钾,深紫色的细微晶体状颗粒外观变化不大,体积也不见减少多少,实际上,由于颗粒在试管中受热不均匀,并不是所有的颗粒都产生了变化,加热后发生的反应产生出的氧气只有微不足道的小部分而已。
这就是化学公式与实际反应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每一种变化都会按照化学公式产生完整化学反应,可能是部分,可能是另一种变化。
这个初中化学课就会上的第一节实验课也教吴浩凡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