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禁卫新军  宅男的大明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2)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dmbook.cc/72142/44.html

所以民间百姓讹为“红衣大炮”。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其实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红夷大炮,跟大明其他火炮比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最远可达四五公里,相当远了。

吴应熊知道,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是对抗满清八旗的最强武器。

吴应熊对这一批禁军用心良苦,让明帝朱慈烺加封了自己“大将军”,统领这六万禁军。

吴应熊一手握着官职,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不服从就吃刀,对禁军士兵关怀有加,对各级军官,甚至棚头弁目,几乎都认识,并且还能大致了解每个人的脾性以及长处、缺点。每一次发学饷,他都亲自去送到每一个禁军军官手里,对他们嘘寒问暖,看看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解决,日子久了,吴应熊几乎都能叫得上每一个禁军军官的名字,这些禁军军官一看这大将军跟以前压榨他们油水的将官有天壤之别,对吴应熊也死心塌地。

那天,吴应熊亲自去看禁军练得怎么样了。因为没有提前打招呼,吴应熊看见不少禁军正在军事训练,“左右左”、“向右转”、“齐步走”等将官的口号不绝于耳,禁军士兵们的训练也很刻苦,不少人汗流浃背,他很满意。

何承志见了吴应熊后,吴应熊夸赞他说:“这些新军都练得不错。”

何承志说:“大哥过奖了。我们训练的禁军,离祖帅的手下差远了,有一些禁军,一时还不习惯新的训练方法。”

吴应熊说:“一时不习惯也正常,我看西洋的书里说,建立一个新习惯,只需要二十一天时间,慢慢就适应了。重要的是炮兵和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这两个月训练得怎么样了?我来看看。”

何承志准备了一会,就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在会操的场地,何承志一声令下,亲自指挥操场上的一百多炮兵操纵二十门红夷大炮,巨炮齐轰,炮声隆隆,三千米外的土墙靶子轰然倒塌,灰土飞扬。一阵炮响之后,操场上吹起进攻的紧促号角,何承志在马上抽出指挥刀,带一百骑兵冲出,马蹄声、喊杀声震天,一位禁军统领带一队步兵压后布火铳阵射击,三军的军容整齐、配合默契,吴应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禁军训练真不错,要是再配上更先进的武器,坚持个半年,和八旗军一决高下不成问题。研究新武器,有了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应该问题不大。

会操结束,满头大汗的何承志问吴应熊有什么意见,吴应熊说:“兄弟们辛苦了!两个月时间有这样的成效,已经很不错了!马兵和步兵我没意见,但炮兵以后训练时,尽量用移动靶,战场上的敌人是活的,尤其是满清的八旗军,骑马的速度很快,一会就冲到炮前了,不会像土墙一样不动让你死轰。”

何承志连连称“是”,问道:“移动靶用什么好呢?”

吴应熊哈哈大笑,道:“满清不是骑兵厉害吗?下次红夷炮兵改用马车当靶子就好了!”

何承志一拍脑门,道:“对啊,还是大哥聪明,我怎么没想到呢!”

之后,吴应熊还对何承志一些操练的细节进行了修正,比如“开快步走”改成“起步跑”,“向前望”改成“向前看”,练兵一切以简单实用为原则。

临走前,吴应熊嘱咐何承志:“二弟,三弟这段时间要忙京城火炮厂和皇宫的卫戍,禁军的训练就全靠你操心了。”

“大哥,你放心,我一定将这些禁卫新军训练好。”何承志拍着胸脯保证。

暂时没了儿女情长的烦恼,也没了训练禁军的后顾之忧,吴应熊就一门心思用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这时,大明火炮厂的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就忙碌起来了,日夜加班加点,他们手下的铁匠,石匠、木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隔三差五有会接到图纸,一开始还觉得轻松,可到了后来,越来越复杂,原本几个老工匠可以轻松完成手头的事,后来却不得不聚在一起,在汤若望和孙和鼎的指导下,拿出的看家本领不断改进各种工艺,努力研发出各种新的实用武器!


第44章 禁卫新军(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